来源:央广网 发表时间:2022-01-27 浏览次数:10621
近日,一名12岁男孩在参加校外冬令营活动时,触碰博物馆展品,导致9年前购入价为20万元的展品被摔碎。事后,对“培训机构方应承担60%责任,家长承担40%责任”的赔偿方案,双方都认为自己承担的比例过高,未达成协议。目前,司法所已介入调解。
利用假期带孩子参观博物馆进行研学活动,本可以让孩子开拓视野、寓教于乐,让学生获得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但这种“意外”的发生,却让博物馆、培训机构、家长和孩子都“很受伤”。鉴于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这种“毛手毛脚”的行为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能否妥善处理这起偶发事件,不仅对事件本身有个交代,更关乎校外活动的开展。处理不当,容易出现因噎废食的后遗症。
文物不慎被损坏,博物馆、冬令营机构、家长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当务之急是尽快厘清责任,定好赔偿方案,做好展品修复等善后工作。
其次,此次摔坏的文物放在展台上,没有玻璃保护罩,周边也未设置护栏,是否反映了博物馆保护意识和措施相对薄弱?这也提醒各地博物馆要补上文物展览中的保护短板。
此外,这起意外事件虽然与学校没有直接关系,但学校也要从中汲取教训。“双减”背景下,让学生走出校门是大势所趋,此次事故也提醒学校:除了守好学生人身安全这条红线外,还需有效防范类似的财物纠纷。
目前,人身安全这根弦学校绷得比较紧,组织校外活动有时会给师生投保,但财物损坏方面除了教育学生不要“乱来”外,基本没有其他保障措施。如果纠纷数额不大,或许没啥关系,万一摊上“大事”,那就很难妥善解决。既然人身安全有保险,财物损坏是否可以适当借鉴,一体纳入,切实免除后顾之忧。(央广网特约评论员 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