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旅中国 发表时间:2023-02-18 浏览次数:2618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文旅融合为基点的研学旅行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已逐步成为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等11部门于2016年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要求各地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从长期发展来看,研学旅行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是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学生文化认同、强化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行走的课堂,研学旅行将教育活动置于校外场所,激发学生参与知识探索、技能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在直接体验和充分互动的基础上完成知识传授、技能指导及价值观培育,落实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于此,各类学校应提升对研学旅行的重视程度,以当地特色和相关机构为支撑,在与其的互相协作及充分交流中优化研学旅行模式,探索行走的课堂的实践策略,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
优化文博机构研学的配套资源整合,以文博场所拓展研学场域
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资源丰富,已逐步成为研学旅行的发展重点。各类文博机构承担着课程场所、资源展示、活动组织等多重职责,其教育优势逐步突显。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当地文博机构为支撑,与其深度协作设计研学旅行课程。但如何更深入地发挥此类机构在研学旅行中的主导性,展现其蕴含的多元教育价值,仍值得负责人及学校思考。为更直接地发挥文博机构的教育优势,在拓展研学场域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校外课堂,学校应重视文博机构的教育资源挖掘,在尊重机构主导性的基础上与其开展协作,在资源整合和协调优化中为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行走的课堂。
具体而言,从学校层面看,其应更积极地寻求与当地文博机构的协作,在教育资源的全面挖掘和系统展示中实现教育联动,在二者的密切协作与合作探究中为学生提供研学旅行的多样化模式。学校及教师应在自身教育实际的基础上主动开展与文博机构的协作,探寻合作模式,通过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学模式的设计及活动的开展等实践研学旅行,在馆校合作中为学生构建行走的课堂。
从文博机构层面看,为更好地参与学校的研学旅行,发挥自身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作用,文博机构应重视馆校协作、整合自身教育资源、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专业研学服务队伍,为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必要保障,确保学生真正参与研学课堂,并在实践体验中习得真知。例如,高校博物馆、校史馆、特色博物馆可以整合自身馆藏资源,在与学校教师的合作中组建博物馆、校史馆课堂,在特色研学活动的开发中便利学校研学旅行的开展,助力提升研学旅行的教学质量。
加快地方研学基地建设,在与社会的深度协作中开拓研学市场
除文博机构外,为推进研学旅行的更广泛发展,学校应在与社会各机构的深度协作中加快研学基地建设,在丰富研学类型的过程中拓展市场,既促进研学旅行的多样化发展,又持续提升研学旅行的发展质量。
对各类高校而言,应以地方发展、文化资源、特色旅游储备等为支撑点,结合学校教育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相关机构,加快各类研学基地建设,以多样化的主题基地建设支撑研学旅行的高水平发展,提升研学旅行的亲和力。在研学基地建设过程中,学校可与地方文旅机构深度合作,以地方特有文化资源为立足点,深入分析各类资源的精神价值及展现形式,根据不同的教育需求及研学层次建设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不同阶段的研学基地,或以基地为支撑,结合特有的教育教学目标,对基地内资源和设施进行系统化调整,提升研学基地与研学旅行的适应性,在最大化发挥研学基地教学作用的同时,提升学校与学生参与研学旅行的积极性,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助力研学旅行顺利完成教育任务。
例如,甘肃省会宁县可以立足会宁特有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大墩梁红军战斗遗址、慢牛坡战斗遗址、红军长征胜利景园等红色文化资源,在挖掘红色旅游资源文化内涵和教育价值的基础上,以教育发展需求为依据,制定不同的红色研学线路,开发研学旅行产品,并形成递进式的研学市场,结合当地特有的研学基地提升研学旅行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以多元化的研学模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立足地方发展特色,构建项目化研学产品,扩大研学旅行影响力
研学旅行应持续深化,改变走马观花的表面化局面,在切实吸引学生参与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的体验,在真实场景的动手实践中引导学生感知文化价值、锻炼实践技能。而此类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校持续深化与相关机构的合作,立足地方发展特色和资源优势,在多方主体的协作中构建项目化研学产品,以研学旅行的特殊性增加吸引力,以研学旅行的多元化提升便利性。
首先,立足地方资源优势,明确发展特色。各类学校应以地方发展建设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寻求与多方机构的协作,确保从研学项目的规划设计到实施过程及结果评价等各环节都符合学校教育要求,契合地方相关机构的发展实际,以此提升研学旅行产品的适用性,强化其吸引力。要避免产品同质化,以构建有区域特色的产品体系为发展目标,立足当地特有的文化,在多重文旅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形成特色化项目,在多元主体的密切协作中提升项目教育性,强化研学旅行的吸引力。
其次,重视项目化转向,结合信息技术的支撑提升产品的适用性,便利学校、家庭及学生主体参与其中。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学校及社会机构当加大信息技术使用力度,增强研学产品的信息化特征,以虚拟真实场景体验、智慧云游等模式开展线上研学旅行,以在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调动其参与积极性,扩大研学旅行的影响力。
创新质量评价体系,在动态化监测与改进中提升研学旅行实效
为建立健全研学旅行评价体系,首先,各方主体应积极参与评价体系构建,确保各方主体能从多元视角出发提升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体现评价结果的全面性,促使研学旅行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其次,在多方主体的积极参与中形成研学旅行效果反馈机制,结合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调动广大师生及各方主体参与研学旅行评价的积极性。在制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各方主体和机构应参考地方教育部门、地方监管部门等制定的研学旅行行业标准,在安全、健康、和谐的环境下推进研学旅行的设计与实践;在选择评价方式时,应更多地关注各级各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学生的真实反馈能体现在评价结果中,从更直观的层面体现研学旅行的实施效果。
最后,评价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必不可少。学校应联合其他研学主体共建共享评价资源库,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撑下统计分析评价结果,以此为更全面系统地把握研学旅行过程、分析研学实效,以评价结果为依据调整创新研学旅行项目提供必要支撑,进而在以评促教、以评促改中提升研学旅行发展水平,真正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