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理教育 发表时间:2023-01-09 浏览次数:5006
研学旅行作为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恰好满足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基于此背景,笔者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基点,通过南昌市某中学高二学生的龟峰研学旅行活动,探讨如何使研学旅行在实践中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研学活动设计
龟峰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信江南岸,是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龟峰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组成部分。龟峰丹霞地貌以发育老年早期的孤峰、峰林、残丘等为景观特色,地貌类型丰富多彩,地貌景观相对聚集。
1.明确研学目的
根据新课标对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及活动内容确定活动目的。
(1)践行课程基本理念,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依照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特点,科学设计龟峰研学旅行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龟峰的真实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
(2)追求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地理工具,在龟峰山区的真实环境下,通过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探索和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活动策划、实施等行动能力 。
(3)认识地形地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环境中辨认山谷与山脊、山峰与鞍部、陡崖等地形,同时,掌握龟峰丹霞地貌的成因及特点。
2.规划研学线路
为培养学生活动策划、实施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参与活动设计,共同制定活动方案。教师将本班学生50人分为5个小组,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和学生一起共同选择交通方式,规划活动路线。
(1)选择交通方式。
师:从我校(南昌市青山湖区)到龟峰景区约202千米,现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两种交通方式。其中,乘大巴车经梨温高速可直达景区,时长2小时40分钟,往返价格约3500元,可一次将本班学生送达。乘高铁可达弋阳县城,时长1小时,每人价格83元,后再转公交达龟峰。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讨论选择哪种交通方式较合适,并给出理由。
生(经讨论回答):我们认为选择乘大巴较合适。因为在时间成本上,高速公路虽花费时间更长,但考虑到乘火车还要加上到达火车站的通勤时间,在时间上优势不大。在价格成本上大巴车较高铁也更占优势。此外,相对乘高铁,大巴车将我们集中在一起,也有利于我们安全和老师管理。
(2)确定活动路线。
师:龟峰景区面积约136平方千米,景区内景观多样,景点众多,在有限时间内怎样合理规划路线?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龟峰景区游览示意图(图1),请各小组讨论设计研学旅行路线。要求以游客中心为起点,骆驼峰观景台为终点,设计大约时长5小时(往返各一半)的两条研学路线(往返各一条),要求至少涵盖图中20个景点。
各小组经研究后给出了设计路线图,在教师指导下最终确定了小组路线。
3.创设研学内容
本次研学旅行围绕龟峰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尤其是丹霞地貌展开,并由此确定了两个主要内容。
①认识山脊与山谷、山峰与鞍部、陡崖等地形特点,学会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分辨。
②了解丹霞地貌成因及特点,并借此掌握外力作用在地貌塑造过程中发挥的作用。除活动开始前学生自行收集资料及活动后的总结外,活动当天内容安排见表1。
二、研学实践过程
活动开展当天上午9:30,我们准时到达龟峰景区游客中心。各组按照表1内容有序开展活动。
1.识特征,辨地形
各组依景区地图按事先自主设计的路线开展活动,3位教师分别选择一个小组跟随,进行观察与安全保护。中午12:00前后,各组依次到达骆驼峰观景台,教师随后进行总结环节。
师:同学们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攀爬,观察到了哪些地形?你们是通过什么特征进行辨认的?快将你们拍摄的照片展示出来。
生:有山谷、山脊、山峰、鞍部、陡崖等,我们是通过它们各自的特点进行辨认的。教师收集学生拍摄的照片并进行总结(表2)。
2.探秘丹霞地貌
进行上述活动后,开展下一活动,探秘丹霞地貌。
师: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各类地貌,今天来到的龟峰就是以其丹霞地貌而闻名的。这点相信大家在收集资料时已有所了解。龟峰位于信江盆地中部,晚白垩纪该盆地处于拉张松弛环境下,沉积了巨厚的粗碎屑岩,为该区丹霞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从晚第三纪开始,在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下,该区地壳运动以上升为主,并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构造格局。这是龟峰山体形成中的内力作用,我们在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中学过,地表形态的塑造除了内力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生:还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
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在返回途中注意观察有哪些外力作用对龟峰丹霞地貌进行了塑造,记得拍下照片。
各小组展开活动,教师跟随不同小组进行观察。按要求,各组在下午4:30前返回到游客中心。
师:同学们在游览过程中观察到了哪些外力作用对地貌形态的塑造?
生:有风化作用、崩塌作用、流水侵蚀、堆积等作用。
师:很好,丹霞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外力作用是多种多样且十分复杂的,关于它的研究是一项繁杂的工程。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只对其中具代表性的几种进行简单了解。现在,将你们手中的照片对号入座,看看它们属于哪一种外力作用。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表3)。
由于各小组路线不同,拍摄的照片也不同,仅选其中具代表性的照片为例。
师:同学们,在课堂学习与此次活动中都可以发现,一种地貌的形成是否仅仅依赖某种单一的“力”?
生:不是,是多种力量交织在一起形成的。
师:对的,一种地貌的形成往往是内力与外力及各种不同外力交织在一起造就的。龟峰丹霞地貌也是在特殊地质历史时期中,地壳不断隆升下,形成由砾石含量丰富,颗粒大小不均的岩石组成的山体,垂直节理十分发育。随后,受到外力作用,岩石沿垂直节理产生崩塌堆积、流水侵蚀和风化剥落等过程,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了丹霞地貌。如果你想对它有进一步了解,可以再去查阅资料,结合今天所看所学,得到一个更完整的认知。
活动结束后教师布置课后任务。学生利用周末时间,通过小组合作以幻灯片的形式制作研学旅行报告,在下周的地理课堂上通过小组展示的方式分享收获。
3.小结与评价
为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立体的评价,笔者采取了“教师评价(45%)+组员互评(35%)+自我评价(20%)”的方式,具体见表4。
三、总结与反思
此次世界地质公园龟峰研学旅行活动设计及实践力求适应当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需要。
它让学生在龟峰景区这一尺度下的区域内对区域地理景观进行认知,通过设计的活动使学生运用综合思维,在真实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充分发挥地理实践力,探索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教师观察及活动后与学生交谈,笔者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如学生查找资料后对信息的处理较单一,往往是简单的复制粘贴,不能够对材料进行梳理筛选,提取有效信息。
其次,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实际运用脱节,在实际环境中不擅长大胆运用做出判断等。
这些经验都值得教师注意,以便今后进一步科学指导研学旅行活动。(作者:李兆智、刘春燕、赖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