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发表时间:2022-12-03 浏览次数:6668
在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学习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方式为主,将所学的语言、文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知识运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研学旅行旨在促进学生全面而具有个性的发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记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过程。为保持学生较高的学习主动性和研学活动的有效性,指导教师应采取合适的引导方式促进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自主学习。
一、自主学习的特征
在提倡全人发展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得到重视。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减少外界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从而使得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得到优化。
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课前、课中、课后与课外四个方面。课前的自主学习行为主要是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预热的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体现在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内化、升华。课后,学生需要进行自主复习和查漏补缺的巩固活动。
但是,校园内的自主学习活动却局限于已有的书本知识,学生缺乏获得第一手知识的途径,缺失了自主发现新知识、探索世界的过程。
因此,学生也需要在课外进行挖掘知识的活动和自主学习的体验。研究性旅行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再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引导学生融合跨学科知识,展开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知识习得过程,从而增加自主学习体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研学旅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应该占有主要地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把研学旅行的过程作为教学计划的一部分,将研学旅行与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相结合,促进研学旅行和社会人文、科学技术等课程的有机融合。
(一)注重提高学生自主体验的含量
研学旅行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方式、更直接的知识来源。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进行自主体验、自主学习。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应是各个环节的主体。
在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看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行为。教师可设立小组讨论的机制,比如要求小组中的每位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其他同学对组员提出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研究性问题的提出不是简单的口头叙述,而是要求学生进行详细的阐释。研学旅行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思考时间与空间,教师的角色即是辅助学生合理利用时间与空间,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二)注重引导学生提高自主整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无论是哪方面的知识,指导教师引导学生首先阅览此次研学旅行的目的地材料,旨在缩小学生资料查阅的范围,减轻学生海量阅读资料的压力,提高资料筛选的效率。
这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整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践生活去从而产生新的知识面。
在研学旅行中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对目的地的地理人文、社会科学有一定的涉猎,扩大知识面,同时将课本知识对应到现实实际中来,更好的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在每一天的实践结束后,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料的归类整理、研学日志的编写以及对当天研学的总结与反思。每天的总结形式分小组进行,由学生相互分享心得体会。
(三)注重创新组织学习的方式
研学旅行不仅旨在提高学生的资源整合力、自主学习力,还注重创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课堂中单一的教师教授知识给学生到研学旅行中的生生互动,学生之间自主学习知识,相互引导学习。
在研学旅行中,用任务活动形式进行各方面的分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兴趣,将课堂中的任务型学习搬到了实践活动中。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下积极进行资料的搜集,并及时向指导教师反馈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后继续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变成环环相扣的活动,生生互动频繁、高效,从抽象概念到文字阅览最后到实地接触,这样的学习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