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教思维 发表时间:2022-11-19 浏览次数:711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原本指绘画中获得画之气韵的途径,也一定程度体现了读书和行走相辅相成的关系。
研学旅行强调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活动在课程中发挥的作用,而课程的综合性、科学性、研究性、实践性都指向了对阅读的需求,这种阅读包含知识性的阅读、方法性的阅读,也包括观察记录和体验感受,其本质是对信息的提取、理解和重构。
从当前研学旅行课程具体的实施环节看,在行前、行中、行后课程中阅读都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是获取信息、形成理解、分析判断、产生新知、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反思改进的重要途径。
北京市统计近两年征集的研学旅行课程成果发现,成果主题聚焦在文化之旅和风情之旅。研学旅行成为学校促进学生文化传承和理解的途径之一,一方面在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可考察、探究性强;另一方面,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仅仅依靠书本的讲授是不足的,这些古老文明存在已久,并不是今天的学生仅仅通过文字描述就可以深入理解和体会的,实践恰恰给学生近距离接触、了解、体验,甚至和相关研究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种近距离的互动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明的价值,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研学旅行课程需要边走边读
1.研学阅读的主要特征
从特征上看研学旅行阅读应当是广泛的阅读、聚焦的阅读、基于问题解决的阅读、注重输出和表达的阅读。
(1)广泛阅读。研学旅行中的阅读是综合的、跨学科,不仅涉及到基础教育的已知学科还涉及到其它领域,比如材料、经济等。学生多层面、大范围的阅读是为了确定选题、明确研究问题,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
(2)聚焦阅读。包含对主题的聚焦,对研究内容的聚焦。海淀区研学旅行课题组根据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要求,将研学旅行课程主题按大领域设计为历史文化、科技创新、自然生态、艺术审美、体育健康、职业体验六大类。具体每一大主题下还有细分的主题。
研学旅行主题与阅读领域也密不可分,按照表述的语境和使用主体的不同,主题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可以根据学习领域、基地资源、问题层次、活动任务等设置主题,并设计相应的主题研学活动。随着主题的不断聚焦,阅读的目的性也更加明确。
(3)基于问题解决的阅读。研学旅行中的阅读是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提供研究思路,为了与实践互为印证,为了汇聚他人思想使自己的考量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阅读。
(4)注重输出和表达的阅读。表达是阅读的输出,研学旅行阅读需要研究结论的输出,所以研学旅行阅读最终会将研究结果汇于文字、述之于口并精炼表达。
2.研学阅读的主要类型
文字、图表、视频、实物是研学旅行中的主要阅读类型。
文字阅读包括对研学手册、相关教材、书籍、文献、公众号、网页等文字材料的阅读。
图表阅读包括出现在整个研学旅行课程中的地图、指示图、流程图、结构图、数据表等各类图示和表格的阅读。
视频主要依据课程主题而定,是研学实践过程中有效的学习资料,主要分布在行前的资料收集、概况了解和行中的参观体验中。
实物阅读包括对书画作品、动植物标本、展品等实体素材的阅读。
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开展户外生存研学旅行活动,初一学生在活动感悟中写了自己与同伴利用百度地图和Google Earth查阅户外出行地形并用于活动方案设计。利用互联网查询气象用于日期选定。为进行户外生存项目,在活动前阅读了书籍《户外生存》,并依据书中所述学习了户外绳结的打法。在学生简单的描述中可见,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进行需要地图、符号、文字的阅读。
3.研学阅读涉及的领域
研学旅行阅读除了上述六大主题的阅读还包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阅读。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在自然科技类的研学实践教育中广泛应用,比如有限样方内生物多样性测定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研学实践中应用更加广泛,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都是常用的研究方法。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组织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展乡土中国-涞水研学之旅时,就主要采用了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北京市十一学校一分校福建人文考察——探秘闽南的研学旅行手册中专门对考察探究活动中主要考察方法做了详细的介绍,作为学生行前学习和行中考察的必读内容。
4.研学阅读所在的环节
从课程内容上看阅读贯穿研学旅行行前、行中和行后课程的始终。
行前是阅读积淀,由学校教师提供或学生自我查阅,进行基础阅读储备相关知识。
教材阅读是行前阅读重要组成。研学手册相当于研学旅行的“路线图”,也是学生的行前必读内容,提供了精选的学习资料。此外一些拓展书籍和影音资料也可用于辅助学习活动开展。
行中是阅读检视,学生可以随时阅读研学手册及其他文字介绍,风景分布、路线指引、史料数据、艺术珍藏介绍,不断拓展专业知识,围绕选题随时随地检视阅读效果。将阅读融入各种场域,边走边读,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比如,在一些阅读材料多元丰富的博物馆和展览馆中,学生需要尽可能多的获取直接经验,以便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行后是阅读生成,学生需要查阅更多资料,通过比较分析,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研究成果。学生可以将之前读过的资料重读体悟,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拓展文献阅读。有学生在游完徽州,拓展阅读了《皖南古村落》。
阅读与旅行结合体现了知行合一
从教育视角谈阅读一定无法忽视阅读评价的问题。实际上,研学旅行课程本身就在实现阅读的评价,在实践中检视阅读效果,在实地考察与资料查询中与做出的预设进行对比分析,在行走中将书本与现实相互印证,可以说研学实践教育本身就是对阅读的过程性评价。这种阅读的评价形成于资料查阅、证据搜集、资料整理、结论得出、汇总成文等各个研究环节之中。这也正体现了知行的合一性。
如果说研学旅行是通过行走去理解自我、国家、世界的过程。那么阅读是支撑这趟旅程最重要的精神力量,阅读让行走不再浅薄,有了探寻的厚度;阅读让行走不再急促,有了了然于胸的从容;阅读让行走不再疲乏,有了交流可能和获取新知的好奇。(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