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梅州市研学管理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研学旅行不是旅游,应处理好课程和行程的关系

来源:浙江教育报    发表时间:2022-11-12    浏览次数:5346

研学旅行是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有力手段,是实践育人成果的重要体现。那么,在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如何区别学与行?如何平衡学与行?如何融合学与行?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处理好课程和行程的关系。

研学旅行是由研学和旅行两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行为,它是学生根据自身成长与发展需求选择合适的课题,通过旅行体验与主动实践探究,实现整体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研学是旅行的目的,是课程的根本出发点,而旅行是研学的形式。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不同于一次单纯的旅行,它是学生为了研学而走出校园,到自然界、社会中去体验和实践,是一种知行合一的学习形式。通过旅行,学生可以面对真实的社会,从而实现从个体实践、集体实践中获得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通过旅行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使学生开阔眼界、引发思考、拓展思维等,为研究性学习积累素材。

课程是指研学旅行课程。研学旅行的课程化实施,旨在更加系统、有效地落实研学旅行的目标,通过旅行中的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体验来发展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行程是指人们通过旅行线路、活动方案或实施流程的设计来实现某种目的。

课程和行程虽然都包含了旅行的成分,但是从内涵上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行程主要包含时间、景点、车辆、导游、餐饮住宿等要素。课程是教育价值观和教育目标的载体,主要包含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空间、课程师资和课程评价等六要素。由此可见,研学旅行课程与旅游行程的本质区别,在于其是否具有明确的教育价值和目的。

事实上,可以把行程看作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旅游行程与研学旅行课程虽属性不同,但也有相同、相通之处,即两者都涉及场所、时间、车辆、餐饮、住宿等安排。因此,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包含并可借鉴旅游行程中的餐饮、住宿、车辆等管理机制和模式。此外,旅游行程中的景点、导游、讲解词等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课程资源。如在博物馆、古镇等旅游景点,可以开展自然、社会、地理、历史类研学旅行课程,这有助于学生在旅行中感悟历史的变迁,感知旅游市场的发展变化,了解古镇游客的消费倾向等,还可以培养学生文明旅游的意识,养成文明旅游的习惯,实现“游中学”。

当前,大量旅游机构转型进入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行业,存在直接将旅游行程改为研学旅行课程的现象。然而,真正的研学旅行应以有教育意义的课程主题为引领,并把行程要素适当地转化为课程内容。这已成为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一个热点,也是开展研学旅行业务企业最为迫切的诉求。由此可见,行程转化为课程,不仅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需要,也是旅游行业细分市场发展的需要。(刘加凤 薛新洪)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实践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382385630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