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梅州市研学管理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综合实践基地如何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

来源:教育与装备研究    发表时间:2022-10-25    浏览次数:6559

综合实践基地课程与劳动教育在培养目标、实现途径、实现过程、教育资源等方面高度契合,综合实践基地开发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有天然优势,但在资源载体和教师专业素养方面存在较大局限。为彰显优势,突破局限,应以需求为导向,通过跨界合作,突破资源载体局限,以发展为导向,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提升整体专业素养。

综合实践基地开发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优势

综合实践基地立足本区域教育资源以及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展了学校教育空间和教育方式,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功能延伸。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是整合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与综合实践基地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综合实践基地与劳动教育有天然而紧密的契合点,综合实践基地开发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

1.育人性的契合

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强调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逐步形成关于自我、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核心素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劳动教育要求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劳动素养,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体会劳动对自己、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自觉成为担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和劳动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

2.实践性的契合

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强调“动手做”,要求学生亲身经历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体验”“体悟”“体认”,以实现“知行合一”,而不是“纸上谈兵”。

劳动教育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也不是让教师在课堂上“讲”;它要求学生在具体、真实的劳动活动中“出力出汗”“手脑并用”,是在亲身经历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塑造自己。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和劳动教育在实现途径上非常契合。

3.生活性的契合

综合实践课程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强调从具体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寻找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建立生活与学习间的有机联系。

劳动教育要求紧密结合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发现有教育意义的劳动项目,在生活化的劳动活动中增长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情感,增强劳动的自觉性。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和劳动教育的教育资源高度吻合。

4.连续性的契合

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基于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整合的递进式主题实践活动,以推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劳动教育要求劳动项目贴近学生实际,并随学生年龄和实际劳动水平的增长而逐步深化和拓展,处理好学期间、学年间、学段间劳动项目的有机衔接,关注劳动项目主题的序列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保证学生劳动素养的持续提高。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和劳动教育在实现过程上高度契合。

综合实践基地开发实施劳动教育课程的难点

课程载体是课程开发实施的物质基础,教师专业素养是课程开发实施的关键因素。调查发现,综合实践基地开发实施劳动教育课程面临两大难题。

1.资源载体与教育需求之间的冲突

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基地的重要功能之一。相对于学校,专业化的综合实践基地有劳动教育的天然资源优势。但大多数区县都只有一个综合实践基地,它们的劳动教育载体有限;但他们的服务对象却是本区县中小学校的成千上万名中小学生,学生们的劳动教育需求多元。

这主要表现为:

一是劳动教育需求个性特征明显。各学校的育人目标、办学理念各有特点,他们对于本校学生劳动教育的达成目标和实现途径有自身特点和个性要求。

二是不同学段学生劳动教育内容的阶段特征明显。小学低年级重在劳动意识的培育,小学中高年级重在劳动习惯的养成,初中阶段重在劳动技能的掌握,普通高中重在职业体验,中职学校重在职业技能,各学段间劳动教育重点依次推进,形成序列化、层次化的劳动内容体系。

三是劳动项目形态各异。虽然中小学劳动教育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为主要形态,但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结合,劳动项目具体形态就各有特色。比如,同为农作物种植类劳动项目,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种植的农作物和种植方式就有较大差别。

2.教师素养与课程跨领域要求的差距

劳动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含劳动技术)有较大区别。劳动教育课程的基本性质以及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的劳动教育价值提升,对于综合实践基地主导教师专业素养提出较高要求:

一是要能准确地理解劳动、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等方面的内涵,及其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基于综合实践基地开发与劳动教育课程相匹配的课程资源(包括劳动知识与技能资源点、劳动情感资源点、劳动价值资源点)。

二是要能掌握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学习方式及他们的基本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基本了解本区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学校培养目标,能设计适合学生和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和实施执行方案。跨领域、跨学段、跨学科的教学特点对综合实践基地主导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专业素养提出了更专业、更具体要求。

调查发现,多数主导教师缺乏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虽然擅长劳动技术但缺乏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教学方法,自身开发实施劳动课教育课程的专业素养与劳动教育的要求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迫切希望参加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实施方面的培训学习。

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实施策略

为突破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实施难点,拓展综合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功能,提高综合实践基地劳动课程实效,在调研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建设、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分析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和劳动教育契合性的基础上,提出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策略。

1.跨界合作,突破资源载体的局限

劳动教育是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体现办学理念的重要载体。综合实践基地应在活动前派专业教师与学校深度交流,理解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含劳动教育活动)及其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分析掌握学校劳动教育的整体规划及阶段实施计划,指导学校厘清能在学校实施的劳动项目及其阶段内容,明晰学生须集体离开学校、家庭并集中到基地开展的劳动项目,并根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现实需求和到基地实施的劳动项目的课程目标、总目标,共同开发基地劳动教育课程。

综合实践基地在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和实施时间的基础上,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统筹领导下,合理制定劳动教育课程执行计划,安排好到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课程的学校及其劳动教育课程,以充分挖掘利用综合实践基地各类载体的劳动教育功能,尽量满足学校劳动教育主题实践活动需求。

面对各类型、各层次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差异化、多样性要求,应树立“开放、共享”理念,跨界整合基地外各类劳动教育载体:

一是整合学校劳动教育设施设备。在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将劳动教育设施设备较丰富的学校(包括中职学校和建有各类实践基地的中小学校)作为综合实践基地的分中心并统筹使用其劳动教育资源,建立教育系统内部劳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和机制,实现劳动教育资源劳动教育功能的最优化。

二是整合社会单位的劳动教育载体。区县政府统筹,相关部门配合,完善相关工作机制,建立综合实践基地与本地工厂、企业、农场、医院、图书馆、社区、福利院等劳动教育载体间的有机联系,落实它们支持劳动教育的社会责任,共同推进劳动教育深入发展。要建立以综合实践基地为支点、覆盖学校和社会单位劳动资源的共享机制和平台,突破基地劳动教育载体的局限。

2.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提升专业素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下的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综合实践基地因其独特资源优势和地位,自然成为承担本地推进劳动教育的核心;综合实践基地教师也因其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跨学段的教学能力,理应成为本地劳动教育教师的中坚力量。

综合实践基地可在本地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加强基地教师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方法论和实现劳动教育价值的教学方法等专题培训,并以基地劳动教育教师为依托,以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标准为发展目标,建立本地劳动教育教师发展共同体。

一是组建团队。综合实践基地吸纳各学校劳动教育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组建各学段劳动教育中心教研组,统筹本区域所有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并以此解决基地劳动教育课程的临时师资压力;建立劳动教育教师特聘制度,为基地聘请有教学能力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院校教师、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补充基地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短板。

二是定期开展学习研修活动。通过专家讲座、网络研修、实地指导等方式培训各学段劳动教育中心教研组成员;通过劳动教育优质课比赛、教学案例征集、教学设计比赛、教学论文交流、课题研究等等形式,常态化开展中心教研组教师、外聘教师联合教研活动,提高他们的劳动课程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课程评价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要建立以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教师为中坚、吸纳学校和社会单位的优秀劳动教育教师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突破基地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局限。(作者:李志辉,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王纬虹,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特级教师)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实践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382385630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