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梅州市研学管理服务平台
位置:首页研学资讯详情内容

抓好青少年劳动教育需多方协力

来源:荆楚网    发表时间:2022-09-14    浏览次数:6269

近日,一份“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严重脱离日常生活”的调查问卷结果,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网友热评。20980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当前中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不足,劳动教育和成长严重脱离日常生活。今年,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时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这为新时代青少年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

“劳力劳心,亦知亦行。”劳动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教育之所以真实有效发生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劳动教育缺失,孩子缺乏劳动意识,会导致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缺乏独立自主能力,对家庭严重依赖甚至是生活难以自理。所以,劳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也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而是需要多方共同参与。

用好政策引导“指挥棒”,让青少年劳动教育“热起来”。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有关部门应制定完善并出台加强劳动教育的相关指导意见,通过考核、评估和督导,倒逼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为学生劳动教育留出合理时间,真正重视劳动教育效果。要充分发挥高考、中考这两个“指挥棒”对劳动教育的引导作用,通过在高考、中考中合理增加有关“劳动”的内容,既重视传统的劳动教育,也根据时代发展变化和要求,更新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补上劳动教育短板,让劳动教育“热起来”。

定好家庭教育“风向标”,让青少年劳动教育“动起来”。家庭作为学生教育的第一阵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扣好劳动教育的“第一颗纽扣”,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家庭关于劳动的观念直接影响了学生生活技能的养成,家长需要转变观念,改变“唯分数论”的观点,摒弃“劳心者”高人一等、“劳力者”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充分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适当让孩子承担衣食住行等家务,让孩子在家庭基础劳动中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孩子动手能力和独立自主能力,通过劳动加强家庭中沟通交流,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默契,构建和谐温馨的家庭关系,在热爱劳动的家风中发挥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作用。

建强学校教育“主阵地”,让青少年劳动教育“实起来”。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主体责任,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不得挤占、挪用劳动教育时间,不能为了分数而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不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要把劳动教育做实,要让学生真正参与进来。根据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科学设计课内外劳动项目,积极争取建设“接地气”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并充分发挥其作用,采取灵活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劳动的内在需求和动力,让青少年在出力流汗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感情。充分利用社会组织和企业等资源提供的基地实践场所,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鼓励学生深入城乡社区、福利院、农场等场所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使学生与普通劳动者共同经历劳动过程,进一步激发青少年求知欲、探索欲和劳动热情。

抓好青少年劳动教育,不能只喊口号,也不是单打独斗,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等多方参与,将劳动教育一抓到底,才能让孩子成长为手上有劲、眼里有爱、心中有梦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才能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廖伊玲)

[声明]本网部分文章和图片转载自网络,转载的初衷和目的是为了更多研学人学习进步,共同推动研学实践高质量发展。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做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13823856305),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谢谢您的配合和给予我们的理解支持。
推荐研学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