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洛阳发布 发表时间:2022-05-21 浏览次数:8063
5月20日,从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获悉,《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2021-2035)》(简称《规划》)日前出台,《规划》明确了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建设目标、空间布局、主要措施等,提出《规划》实施三年后,初步建成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
《规划》明确,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行政区域为社会环境依托,以黄河、洛河、伊河、瀍河、涧河等河流及洛阳盆地一带平原、丘陵、山地复合地貌为自然环境依托,通过对以河图洛书传说为代表的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依存的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采取科学保护,以对河洛文化生态进行整体性维护和培育的区域。
《规划》提出了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与建设的分期目标:《规划》实施三年后,初步建成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基本建成河洛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逐步完善河洛文化理论体系,基本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河洛文化品牌效应凸显,文化保护传承氛围日益浓厚,河洛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到2030年,建立健全保护区相关管理制度,完善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运行机制,保障保护区建设全面顺利开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实验室基本建成;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进入良性循环,全社会形成保护传承弘扬河洛文化的浓厚氛围,在黄河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明显提升,文化为民惠民富民乐民局面基本实现。
到2035年,河洛文化深度融入黄河文化旅游带、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传承体系更加健全,保护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总体目标。
《规划》明确,按照“一个核心、三大区域、六大对象、六大工程”的总体思路,推动河洛文化的传承发展和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构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个核心
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河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文化空间和地域自然环境共同构成的文化生态系统,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核心。
三大区域
洛阳市城区(洛龙、涧西、西工、老城、瀍河、偃师、孟津)以及新安县、洛宁县是河洛文化重点保护区所在地。
六个对象
河洛文化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密切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河洛文化氛围与知识体系。
六大工程
实施河洛文化调查记录研究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重点保护区域系统修复工程、河洛文化传承体验设施建设工程、河洛文化传播工程、河洛文化融合发展工程。
《规划》还明确了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自然生态环境和河洛文化氛围与知识体系,前瞻性布局了河图洛书、牡丹文化和隋唐遗址、关公信俗、唐三彩和洛阳黄河民间艺术等重点保护区,以及杜康酿酒工艺、平乐郭氏正骨法、玄奘传说、青铜器制作技艺和其他保护区等一般保护区域。
洛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1年被原河南省文化厅批准设立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20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批复同意洛阳市设立“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维护中华民族身份认同和国家文化安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裴俊虎)